新乡科技服务中心欢迎您!
首页 / 最新通知 / 文章详细

关于印发《郑新产业带发展规划 (2021—2035年)》的通知

2021-08-04 08:48:19 | 来源:新乡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郑新产业带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2020122日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1625 


郑新产业带发展规划(2021—2035年)

 

  

 

郑州、新乡地处黄河南北两岸,人文地缘相近、发展要素集中,经济社会走在全省发展前列,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域。近年来,随着郑新两地之间复合交通廊道建设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具备在更高层次上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塑造区域竞争优势的良好条件。201910月,《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豫中原办〔20199号)经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为郑新两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求,统筹协调沿线节点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支撑带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及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规划范围,统筹考虑郑州、新乡其他区域。区域国土面积25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范围为新老107国道之间区域。2020年末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287.6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09.65亿元。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郑新两地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科创共育、机制创新等领域深入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郑新产业带成为郑新一体化区域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具备在更高层次上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区域竞争优势的良好条件。

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新乡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域,郑新之间的综合交通网络较为完善,郑济高铁新乡段正在加快建设,双高速铁路通道正在加速形成,既有S101G107辅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107东移改线及黄河大桥全面对接郑州东中西部,已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等多条跨黄河通道。

产业协同基础较好。郑新产业带沿线产业平台众多,两市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生物新医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产业协作,具有进一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的广阔空间。同时,新乡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政策优势明显,在诸多领域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

科教创新资源丰富。郑州市、新乡市分别有62所、11所高等院校,位列河南省第一、第二位,科教人才优势突出,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为郑州都市圈科教资源的主要汇聚地。

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郑新相向发展已成共识,郑新协作已有基础,新乡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郑新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和沿黄指挥部领导机构进行统筹整合,成立了新乡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沟通协调机制逐步发挥作用,有力推动了郑新一体化加快发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国家战略——中部崛起,中原出彩。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乡作为中部崛起的前沿地带、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河南担当——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将新乡定位为都市圈次级中心,强调要促进新乡与郑州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做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旅游等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健康休闲基地、绿色纤维纺织基地。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快郑新等产业带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推进产业圈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郑新产业带作为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将加速助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新乡使命——郑新一体,绿色崛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乡提出要构建以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基础能力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战略格局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郑新产业带作为郑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乡新能源、新资源、新基建、新优势的助推下,将加速整合要素,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第三节  重大意义

郑新产业带是加快郑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促进郑新两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要素市场、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加速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结构。郑新产业带是提升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郑州都市圈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增强空间联系紧密度、提高经济往来活跃度,加快各类发展资源要素集聚。郑新产业带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提升郑新两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弘扬、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以推动郑新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以打造高水平产业带和高能级产业载体为支撑,以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为重点,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原城市群创新驱动先行区、中原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二节  发展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转变发展模式,通过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经济高质发展,打造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科学之城、未来之城,引领区域绿色崛起。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产城共融的生态之城。传承中原文化、运河文化,塑造黄河文明基因传承地与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地,打造黄河文明的文化之城。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打造创新驱动的科学之城。利用信息时代新技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培育新经济业态,打造信息时代的未来之城。

中原城市群创新驱动先行区。强化研究创新优势,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改革创新,探索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开放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郑州片区、新乡片区协同创新,实现科技、教育、产业、金融联动发展,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中原城市群科创基地。

中原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围绕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深入推进郑新一体化,立足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城乡空间合理有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郑新产业带打造成为郑新全面一体、引领发展的创新产业带和品质生态廊。

近期目标。2025年,郑新产业带区域产业能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链紧密衔接、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带基本形成。

远期目标。2035年,郑新产业带在中原城市群乃至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跃升,重点产业领域竞争力国内领先,建成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带,成为具有较强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1:郑新产业带2025年发展指标体系表

1111.png注:1. 1235810121314指标依据《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选取,第467911指标依据《新乡市2049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编)选取。2. [ ]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

第四节  发展策略

产业聚合。发挥新乡生活、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强知识、技术、劳动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承接力度,吸引智能终端制造、金融企业后台服务基地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落户新乡。加强产业链协作配套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重,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产城融合。以产城融合为主线,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打造功能复合的产业高地,宜居宜业的创新社区,职住平衡的品质城区。突出高端公共服务配套,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空间整合。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黄河由天堑变纽带。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塑造黄河滩区优质生态休闲空间、都市圈中央森林公园,使黄河成为联系郑新的纽带。统筹引导各板块空间布局,以生态和交通廊道促进各城市板块、产业平台空间的互动融合,强化平原示范区、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等与新乡主城区联系。

支撑联合。加强郑新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加快5G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公交卡互联、人才岗位信息共享等基础服务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生态体系网络。完善两地沟通、协调组织机制,建立郑新一体化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第三章  构建优势互补产业体系

第一节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

强化郑新协作,承接产业转移。瞄准郑州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服务业,放大郑新产业优势,弥补产业短板,加强两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重要环节的研发力度,形成乘数效应。协作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以及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城市消费等产业,构建层次高端、特色明显、动力强劲的郑新产业体系。做好郑州产业外溢与承接工作,加快新乡承接转移项目谋划实施,加快推进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对外开放平台。

第二节  壮大主导产业

强化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立足新乡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家居、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深度整合资源,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立足科教文化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技术革新和工艺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强化产业导向,壮大新兴产业。顺应国内产业分工专业化、地域分工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围绕发展新能源、集聚新资源、推动新基建、培育新优势,鼓励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强化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现代家居、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五大实体产业,绿色纤维与纺织服装产业、健康产业、文旅产业和农科产业四大都市消费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产业协同与错位发展并举,按照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发展思路,加强区域产业链对接协作,着力打造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大健康、食品加工、绿色纤维与纺织服装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现代家居、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新材料、大文旅、现代服务业五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引导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整合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郑州市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着力建设世界客车制造名城的目标,借助新乡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产业的良好基础,做精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高性能材料、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动力电池技术,带动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领域发展,促进从原材料到电池成品产业链的转变。以生态城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高新区为重点产业布局平台。

引导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聚焦发展关键基础部件、数控机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郑州轨道交通、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盾构机械、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装备优势,按照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的导向,推进关键零部件制造,突出起重机械、振动机械、过滤与分离、电力装备、输送装备、精密铸锻件等新乡优势产品,为郑州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构筑两地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系统。依托新乡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和郑州航空港的发展优势,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引进飞机环境控制、液压操纵、燃油系统、军用民用无人机及配套设备、航空机载设备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业以经开区为中心,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以高新区为中心。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数控仪表等产业逐步向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北区、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卫滨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集聚。

引导绿色纤维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整合绿色纤维、纺织服装、设计创意等多个领域,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郑州市打造纺织服装名城的目标,大力加强服装品牌设计,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集供应链、制造链、电商分销、众筹众创、产业金融、共享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以绿色化纤及面料为重点,突破差别化纤维和印染后整理的技术瓶颈,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生态纺织品,扩大化纤在装饰与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绿色纤维、纺织服装、服装设计等产业重点布局在经开区。

引导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整合生物医药、生命科技与健康养生三大领域,构筑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检验检测试剂等优势领域,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精准医疗、动物保健功能产品、医疗耗材等产业。强化郑新两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合作,共同推进遗传基因筛查、基因组检测和基因库建设等,构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依托沿黄生态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休闲、运动、游乐、养生等特色康养项目。以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生态城、原阳县为重点,生命科技重点布局在平原示范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重点布局在高新区,健康服务产业重点布局在生态城,康养度假产业重点布局在原阳县等沿黄区域。

引导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整合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两大领域,构筑千亿级大农科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农科院与河南省农科院两大科研基地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强化农业领域自主创新和品种创新,推进种业产业化水平,推动特色良品育种、生态大米、无公害蔬菜、鱼类、花卉、林果等特色农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围绕郑州市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郑新两地食品加工业创新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建设高端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园艺培训等衍生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利用黄河沿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城乡之间广袤的农田,构筑环城休闲农业环和滩区现代生态农业绿带。原阳县重点发展休闲食品加工与中央厨房等产业。平原示范区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果蔬种子基地等平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引导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传统家具、白色家电产业向绿色家具、智慧安防、智能家电领域升级,重点发展智慧家居、家电核心零部件、智慧安防硬件制造,构筑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重点发展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健康家电及电动牙刷、洁面仪等个人护理家电产品,重点布局在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智慧安防重点发展视频监控、门禁设备、楼宇对讲、防盗报警等装备制造,重点布局在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南区。

引导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终端产业、数字经济、软件服务业等领域,构筑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协作郑州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应用电子、智能传感器、计算终端新型电子专用材料以及为光通信和数码产品配套的光器件、光组件产品,推动电子元器件向高频率、低功耗、微型化、组合化方向发展。高新区依托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系统,重点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经济产业,经开区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与智能终端产业,红旗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引导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新型耐材、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建材、超硬材料、医用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印刷包装材料等联动性较好的产业,构筑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白鹭化纤,重点发展绿色纤维、新型建材、医用材料等,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乡县、获嘉县有序引导化工产业向新型耐材、功能性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

引导文旅产业集群发展。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为主线,展现中原文化与运河文化精髓,搭建主题文化与休闲旅游平台,构筑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沿黄区域重点发展文化体验、文化演艺、生态休闲、研学教育、会议会展等功能,建设郑州都市圈文旅产业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体赛事类新兴时尚业态。原阳县重点推进以农业观光与民俗体验为主题的项目建设。

引导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依托新乡高校和科研资源,加强创新要素导入,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进一步集聚金融、商务、咨询、文创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特色服务街区和商务服务中心。物流业依托公铁场站布局,通过加快新乡口岸建设和口岸物流发展,强化郑新两地口岸联检联运,提升郑新物流枢纽集疏与分拨能力,建设新乡市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原阳县、获嘉县五大物流集散中心。


第四章  优化合理有序空间格局

第一节  构建一主一副、三圈三轴发展格局

以郑州中心城区为发展极核,坚持核心辐射、圈层联动、轴带强化、全域协同发展,着力构建 “一主一副、三圈三轴的郑新产业带空间发展格局。

一主,即新乡市主城区。主城区作为协作郑州,承接郑州要素辐射与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强化生产服务功能,发挥北部发展引擎作用,推动产业带能级提升。充分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优化城区发展空间,发挥科研、人才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要素,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

一副,即平原示范区和原阳县中心城区协同构成的城市副城。副城是产业带协作联动郑州中心城区的前沿地带,要充分利用一河两岸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全面融入郑州中心城区。依托中原国家植物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营造高品质的创新、生活、休闲环境,与郑州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建设都市圈核心圈层中的未来之城

三圈即依托以郑州为核心的都市圈圈层辐射,促进产业带沿线城镇、产业平台与郑州建立三圈层协同合作模式。第一圈层为都市共享圈,以郑州30千米半径为辐射范围,主要包括原阳县、平原示范区,以及获嘉县的亢村产业城,是融入郑州中心城区的重点片区。第二圈层为都市产业圈,以郑州50千米半径为辐射范围,主要包括新乡县、获嘉县,以及高新区南部,是承接郑州产业转移的协作区。第三圈层为都市互动圈,以郑州70千米半径为辐射范围,主要包括新乡市主城区以及凤泉生态城、经开区,注重构建都市圈外围的强联动中心。

三轴即依托郑新之间的主要交通和生态廊道,构建科技创新轴、生产制造轴、生态文化轴。依托G107辅道构建科技创新轴,从新乡主城区的凤泉生态城,经高新区、新乡县、平原示范区,跨黄河对接郑州,以创新与服务体系为主导,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产业,积极发展大健康、休闲文旅等新消费经济。依托G107东移改线和新原快速路(规划)构建生产制造轴,衔接新乡经济开发区、大东区、原阳县产业集聚区等主要产业平台,向南对接郑州市郑东新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高端生产制造为主导,积极承接郑州产业转移。依托黄河重要水系廊道,建设生态文化轴,以生态保育和农旅休闲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构建沿黄生态屏障。

第二节  优化城镇与产业平台相融的空间格局

优化城镇布局。规划形成“1+1+3+4+N”的城镇格局。1都市圈次级中心城市,即新乡市主城区,强化核心功能,构建产业带北部中心城市。1都市圈新兴增长中心,即平原示范区,发挥都市圈空间融入、人口集聚、发展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带中部活力新城。3都市圈新兴增长次中心,即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积极承接郑州外溢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4个产业带重点城镇,包括师寨镇、照镜镇、福宁集镇、大召营镇,引导其特色发展。N个一般乡镇,原则上不扩大规模,基于现状建成区进行优化,保障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用地。

产业平台空间组织。协同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强化各区县中心城区在产业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产业城、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为依托,形成能级清晰、互相补充的三城八区多园产业格局。三城分别为科学城、未来城和生态城。八区分别为高新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产业集聚区、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八大产业集聚区。多园为各大产业集聚区下设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第三节  谋划科学城生态城未来城建设

科学城建设创新高地、智造基地。科学城范围含盖大学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依托大学等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研发孵化及高端制造,将科学城培育为河南省一流的科教和科技高地,凭借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优势推动新乡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以廊道交织,组团相依,核心引领为空间布局思路,依托高铁廊道与平原湖绿楔,建设两条南北向生态廊道,形成三大集中建设片区。依托高铁站前区与经开区中心,建设两处综合服务组团,平原路作为科学城东西向发展主轴,串联两大核心三大片区。高新区向西整合卫滨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远期跨越铁路南拓,建设朗公庙科技组团。经开区自平原湖向西缝合高新区中间地带,向东优化公铁物流、光电信息、绿色纤维和纺织服装等主要产业平台。

生态城建设北方水乡、颐养圣地。生态城以凤泉湖为中心,核心区范围南接新乡主城区,北至潞王陵景区,东至新中大道,西至规划S229。突出凤泉湖和卫河湿地生态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精益制造等产业,建设北方水乡、园林经典、文化圣地、旅游天堂、创新乐园、生态新城。空间布局以临湖栖居、诗意生活为特色,营造滨水开敞空间,植入科技创新服务与总部商务办公等职能。提升滨水通达性,促进生态城全域景区化建设,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康养等新消费经济。推动生态城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提升优化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培育创新研发中心。临近高校的新中大道与北环路东北侧建设高校创意产业园,卫河北侧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大健康科技研发组团。

未来城建设文化名城、智慧新城。未来城为平原示范区主城区,以智慧经济、新消费经济为主导,以未来社区、创新街区、战略新兴产业平台为特色。突出区位与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大文旅、大农科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业和智慧经济,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沿黄文化魅力地标、城乡协调宜居名城,体现未来生产生活的智慧城市。

第四节  合理引导八大产业集聚区发展

高新区,主导产业为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大数据等。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培育动力电池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以过滤、机载产品研制、飞机环控、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为主,同时设立孵化中心,加速成果转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依托华兰生物、华大基因华中资源库等龙头企业,围绕生物医药、精准医疗、医疗器械与高端耗材、动物保健、功能性食品等五大领域进行产业布局,融入生命科学、健康管理等前沿技术。大数据产业重点培育新乡鲲鹏产业链的售后服务基地,与许昌生产基地、郑州创新中心协同发展,推动新乡市鲲鹏智慧城市建设。高新区空间上向西融合卫滨区,促进产城融合,向南拓展至朗公庙,协同河南科技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经开区,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绿色纤维与纺织服装、光电信息、现代物流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绿色纤维与纺织服装产业加强化纤原料深加工、高档面料、服装产业等细分行业发展。科技服务与电子信息产业构建产业联盟+专利池+技术交易平台+基金+信息通信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依托现代公铁物流园,拓展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领域。

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基因工程、数字经济。后疫情时代,立足特种疫苗、保健品等领域,采用先进基因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积极发展大基因产业。围绕半导体、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大数据经济以及专业化平台经济。

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家居、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现代家居产业依托新飞品牌优势,集聚生产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向智能家电方向升级。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电气机械制造业,引进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技术药物、发酵原料药、中成药制造为重点,积极向大健康领域拓展。大农科产业依托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形成休闲、科技农业、产品展销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序引导煤化工产业向新材料等方向转型升级。规划形成四大产业板块,城区北部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南部的现代家居产业园以及东部的化工产业园、公铁物流园。以新飞为龙头建设现代家居产业园,整合北部低小散企业入园发展,腾退部分低效企业。

获嘉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都市消费等产业。依托本地化工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寻求发展机遇,在节能装备、智能终端等领域与郑新产业带主导门类联动发展。借助产业新城建设契机,发展休闲食品、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都市消费经济。集聚区包括获嘉主城区和亢村产业新城两大部分,规划获嘉主城区形成精细化工园区、现代化工产业园、高端制造产业园、获嘉公铁物流园四大产业板块,亢村产业新城形成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原阳县产业集聚区,聚焦都市经济,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依托郑新产业带的农科与物流优势,将中央厨房产业链向食品检测、净菜加工、冷库和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延伸。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出效益。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包装材料。规划形成三大产业板块,整合优化家居与中央厨房相关产业,集中进入智慧家居产业园。

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协同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原阳基地等科研基地,统领多个国家级平台,发展科技农业、产品展销、培训教育、体验农业等产业。科技农业依托中原果蔬花卉育种中心、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平台,积极拓展现代育种、农业孵化转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技术转移、农业产品检验监测、农产品标准认定等领域。构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聚焦种子交易展示、花卉及高附加值农产品交易展示。依托大学分园、研究院所,在农业、生态、环保、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农业培训和高级专业技能培训。拓展家庭农场、农家乐、特色观光农业、花卉种植、苗木培育种植等特色农旅环节。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基地和中国农科院,分别形成两大农科产业园,布局研发中心、休闲农业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中心。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一主一副城市中心区,形成新乡主城和平原示范区两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重点发展区块。新乡主城区立足现有的商业、金融服务职能,强化在创业投资、园区开发基金等新兴金融领域的发展。依托高校科研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技能培训、科技服务,以及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平原示范区以大文旅产业为重点,依托黄河国家文化生态走廊建设,整合生态文化与旅游资源,搭建国内文化交往与展示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重点布局面向区域和城市的商业商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创新创意等公共服务功能。谋划高新区、大学城、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经开区创新谷、中国农科院创新基地、河南省农科院创新基地、平原示范区创新街区、863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八大创新中心,新乡市老城中心与新城中心两大商贸金融中心,新乡市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原阳县、获嘉县五大物流集散中心,生态城与平原示范区两大文旅康养中心。

第五节  重点建设十三个专业园区

  围绕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载体,谋划一批结构层次高、创新竞争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专业园区。专业园区按照先进、制造、专业的要求,坚持一台两器一园区121模式(即研发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金融链、供应链、政策链六链融合。重点推进绿色纤维专业园区、电池及电动车专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专业园区、信息通信专业园区、航空航天专业园区、动力电池专业园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等建设。力争到2025年各专业园区实施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项目不少于10个,5—10亿元重大项目不少于5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个,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5年,将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的主载体、支柱产业铸品牌的主抓手,引领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品牌,推动新乡先进制造业走在全省前列。


2:先进制造专业园区一览表

2222.png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五章  构筑互联互通综合交通

发挥新乡市南融郑州、襟带豫北的郑州都市圈北部门户区位优势,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优化普通干线路网布局,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建成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郑州都市圈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枢。

加密高速线网。推进产业带内郑辉高速、沿黄高速、安罗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字型高速路网格局,强化产业带交通效能,提升区域交通枢纽能级。

提升国省干线路网。加快国省道改造提升,实现市域主要交通走廊复合化,重点通道高等级化。省际和市际出口路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相邻县之间至少有一条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市区至周边各县至少有一条一级公路连通。

规划建设多层次铁路网。依托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和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网,推进高速、普速、城际铁路建设,整体形成“3高铁、3普铁、3城际的轨道交通体系。郑济铁路建成通车,规划建设新乡至焦作、新乡至开封城际铁路,构建中原城市群城际内环线

3:新乡境内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连接表

333.png

第二节  完善多层次都市圈交通体系

提升都市圈内部交通联系,加快轨道交通网建设步伐,构建轨道上的郑州都市圈。加密郑新间跨黄河通道,实现与郑州都市圈节点城市1小时互通。新乡中心城区与辖区县市间半小时互通,重要城镇15分钟通达附近交通枢纽。

构建郑新快速通道。加密郑新间跨黄河通道,实现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城市快速路等有机衔接,郑州至新乡走廊形成5轨道+9高快路的多层次跨黄河通道体系。加快推进郑济铁路公铁两用桥等郑新主通道桥梁建设。加密市区与县市联系通道,推动市域快速通道与城市框架性主干路及重要贯通性道路联通,实现市县间快速畅达。

规划建设市域轨道交通。依托市域轨道促进郑新一体,加强平原示范区、获嘉县及新乡县南部等环郑州地区与郑州通勤化联系。规划郑州至新乡市域铁路东西双线,形成市域铁路两纵格局,分别对接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S4S3线,实现与郑州中心城区东西两翼均衡对接。

建设郑新公交快线。协同两地交通主管部门,促进郑州城市公交向新乡延伸覆盖,以大站快线模式和定制公交模式补充跨城公共交通方式。

提质旅游交通体系。依托郑太快速路建设南太行旅游公路,依托县乡道建设沿黄河湿地旅游公路,依托黄河大堤堤顶路建设旅游通道。

第三节  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提升完善客运物流枢纽。规划形成四主两副多节点的客运枢纽格局。四主为新乡站、新乡东站、平原新区站、高新区站,两副为获嘉南站、新乡南站,多节点为市域各县市公路客运站,以及平原新区西站、获嘉站、亢村站等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客运站。

构建综合物流枢纽。推进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高速公路互通、集疏运公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中欧班列始发区重要枢纽,推进郑新物流一体化发展。依托新乡站建设新乡市中心公铁物流园,依托塔铺站建设新乡现代公铁物流园,依托新乡南站建设新乡南部公铁物流园,依托西工区狮子营站与获嘉南站建设新乡西部多式联运物流港。


第六章  建立全面保障配套体系

第一节  配套高标准公共服务体系

综合产业发展配套、市民品质生活、高端人才等多方需求,构建综合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体系化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关注市民和科技人才需求,设置区域、片区、社区三级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级设施注重高端化,规划建设新乡市中心城区和平原示范区两大区域级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与郑州同城化发展,高标准配置综合商业、品质居住、文体娱乐等城市功能,叠合商务、创业、旅居、康养、度假等多元需求,促进高素质人才向郑新产业带集聚。片区级设施注重完善化,规划建设原阳县、获嘉县、新乡县、未来城、生态城五大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重点补足生活服务设施短板,从设施类型、质量和数量进行完善提升,构建行政办公、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六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社区级设施注重便利化,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设施便利、步行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居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建设专业化服务中心。以创新和产业服务为导向,规划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以产业带沿线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高成长企业和高技术大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创新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集企业孵化、会展、金融配套等功能的创新产业服务中心。工业邻里中心系统化布局包括人才公寓、商业服务、酒店等职能,推动职住平衡与产城融合。

高标准建设区域级综合服务中心。新乡市主城区,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规划高等教育与科技服务中心,依托高校、国省市农科院等科研平台,进一步吸引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构建集科技研发、孵化为一体的科研机构集聚区。提升商业综合体、休闲娱乐设施等商业服务水平,构建辐射区域的商业商务中心。平原示范区重点推进与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配套的共建共享。立足市域特点,建设特色文旅设施,推动黄河文化主题博物馆群建设,打造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示基地和文旅度假基地。依托生物药谷,建设研发、孵化、检测等科技服务基地。通过合作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教育基地。建设大型体育赛事分会场,规划高等级体育场馆,以打造郑州大型赛事分会场为目标,积极承担都市圈功能,构建都市圈重要体育赛事基地。

第二节  建设低碳智慧市政基础设施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科学合理使用地表水,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指标,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构建高水平节水制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环境治理。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结构性改革,实施能源清洁替代工程,加快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缓解京津冀“26+2”大气控污限制。

提升综合防灾韧性安全能力。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筑牢黄河安澜三条防线,强化黄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推进堤防加固、黄河主槽游荡与泥沙治理、沿黄蓄洪区及排涝水站布局优化等工程,确保黄河大堤和滩区群众汛期安全。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依托新乡大数据产业基础,以中心城区、重点园区、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形成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制定数据安全规范和使用指引,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融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增值服务等多个平台,建设数字园区

第三节  构建安全绿色生态环境

构建一环两带、三脉多廊多点的生态环境整体格局。一环为主城环城生态带,两带为黄河生态涵养带、卫河文化生态景观带,三脉为G107、郑新快速路、新原快速路等交通生态廊道,多廊为人民胜利渠、天然渠等水系生态廊道,多点为凤凰山、黄河故道、博浪沙等森林公园,获嘉、凤泉花卉基地,以及凤泉湖、凤湖、平原湖、牧野湖等湖泊湿地。

以黄河及河渠水系为骨架,构筑高效生态网络。合理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建设高质量生态保护体系。以主城环城生态带串联现有生态斑块,种植生产林和防护林,构筑城市空间隔离生态带和休闲生态带。黄河生态涵养带和黄河故道生态带涵盖林地、湿地、田园等生态要素,重点保护郊野生态资源,严控建设活动,发展生态维育和休闲功能。加强水系沟通,畅通水系流动,提升河道和交通干线两侧绿化景观,种植生产林和滨水防护林,营造水系交通生态廊道。结合污染土壤修复、采煤塌陷区治理、水生态建设项目等,建设森林公园、花卉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节点。

加强黄河滩区保护与利用。分类引导湿地、森林建设,构建沿黄河生境多样、类型丰富的生态涵养带。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塑造优质生态空间,适当发展森林康养、森林运动、田园休闲、湿地观光等生态服务型经济。

第七章  协同规划环境影响

第一节  环境影响与环境容量预测

环境影响预测。加强点、线、面绿化网络系统建设、河道水系综合整治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有效恢复陆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减少区域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空气污染物浓度降到合理区间等目标,保障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容量预测。以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约束产业规模和结构,合理预测2035年郑新产业带可用水总量,降低万元GDP水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提升水资源可承载GDP容量。提高外调水利用效率,构建引黄、引江、地表、地下多源供水、集约用水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第二节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

规划选址和产业结构基本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已避开环境高敏感性和生态重要性地区。进一步优化区域开发格局,严格控制涉及临近生态红线区域的开发行为与开发强度,加强大气、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企业环境准入,建立有效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产业发展以绿色实体产业、都市消费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规模和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以集约高效为原则,布局重大产业平台,将农业发展示范区、黄河旅游度假示范区等农业、生态空间纳入重点保护与发展片区,加强对黄河、主要湖泊沿岸等区域保护。切实提升郑新产业带污染控制水平,加强日常环境监管,落实各项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

第三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高效种植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方向,引领重点产业绿色化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细化落实郑新产业带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压减高耗能行业低效产能,减轻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禁止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产业进入。促进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协同推动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

加强环境治理,建立水和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按照全面清河、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的思路,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完善水污染防治体系。实施三个体系(责任、监测监控、考核)、三个机制(排查治理、跟踪监督、奖惩激励),强化六控(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环保考核机制。加大市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力度,推进郑新产业带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实施流域上下游共同治理,加快形成区域协作、市县联动的联防联治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和利用平台以及环境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提升河流水质和大气质量监测能力。实施行政问责制度,将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总量控制目标、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公众满意程度四项环境指标纳入地方考核体系。

第八章  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加强业务指导,研究制定支持郑新产业带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有关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扛实郑新产业带建设的主体责任,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力争在政策、项目、资金、产业准入等方面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更大支持。同时,要建立产业带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强化项目保障。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有关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高质量谋划一批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并根据郑新产业带建设情况需要随时更新,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同时,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郑新产业带建设。

加强督促检查。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实施指导与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规划实施及政策落实效果,推动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调整,重大问题及时向委、政府报告。


  

 

 《郑新产业带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活动报名

联系人
手机号
企业名称